醫學教育
做學院型醫院建設路上的先行者——訪院長助理、麻醉與疼痛醫學科主任 安建雄博士
今年5月,我院成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成功實現了向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學院型醫院的轉型。但如何夯實基礎,提升內涵,真正做到名至實歸,卻需要醫院每位員工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的努力。
我院麻醉與疼痛醫學科在科主任安建雄博士的帶領下,率先在科室內部建立了良好的教學與學習機制,營造了濃厚的科研氛圍。他們崇尚科學研究、鼓勵學術創新、倡導學術自由、重視學術品質,成為學院型醫院建設路上的先行者。為此,院報記者對安建雄主任進行了一次深度訪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能對各位同仁有所啟迪。
記者:在科室宣傳展板上,看到麻醉與疼痛醫學科制定了詳細的下半年教學計劃,制定該計劃目的是什么?預計將取得怎樣的效果?
安建雄:醫生注定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教學現實意義是提高醫療質量,對于麻醉科而言就是保證病人安全,舒適和轉歸。教學的長遠目的是人才培養,人的培養比較漫長,如果能堅持高水平教學,就可以為本學科培養合格人才。比如:同樣一個班畢業的醫學院同學,如果一個分配到高質量的大學醫院,一個到較差的非教學醫院,雖然起初差別不大,但若干年后,大學醫院的同學通過經年累月的學習,可以成為參天大樹,其同學可能會離原地不遠,甚至學到很多不好的習慣。此外,教學永遠是互長的,作為老師的高年資醫生,從事教學活動也是自身接受繼續教育的一種強有力手段。
記者: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科室制定了什么學習制度與獎勵機制?
安建雄:學習是一個主動耗能的過程,好的學者一定具備強烈的求知欲。但對部分學者也需要外來壓力,從根本上不能積極參加各種繼續教育的醫生很難想象會是一個合格的醫生,全世界實行的繼續教育學分制就是一種強制學習的手段。在調入本院前,我們對醫生參加學習有嚴格的要求,并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機制。如:參加本科學習不能達到基本要求的(如參加學習次數不達標),輕者不能外派參加會議和進修,重者應在年底評定為不合格。隨著我院逐漸向大學醫院轉型,我們也會對自己的醫生實施同樣的管理。在美國和我國具備一定規模的科室,積極參加教學活動的可以被評為教學獎獲得者,同時,科室給予一定的鼓勵性質的經濟獎勵。
記者:“漸凍人”專題在下半年的教學計劃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這樣計劃的目的是什么?
安建雄:我院在年初完成亞洲首例“漸凍人”剖腹產手術以來,科室投入很大精力對本病進行學習,包括派出進修和文獻復習等。教學計劃中漸凍人題目較多的原因是為成立“漸凍人”研究室做準備,實際上,我們近半年來一直在應邀指導各地此類病人的臨床麻醉工作。
記者:目前,科室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過什么問題嗎?
安建雄: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多數人對教學活動很向往,但由于我們高級人才或老師有限,迅速提高學習質量尚有一定困難。為此,我們有時會邀請外院同行或本院其他學科的醫生來傳經授道。鍥而不舍是成就學業的重要保障。
記者:我了解到科室還成立了雜志俱樂部,開展晨課與專題講座,定期舉行病例討論與科研討論,注重醫、教、研同步發展,能談談相關工作的開展情況嗎?
安建雄:雜志俱樂部、晨課、專題講座、病例討論、專題講座和科研討論都是醫學繼續教育的不同手段,各自側重面和目的都有不同。例如,在每期雜志俱樂部活動中,我們要求報告人都要選一篇到兩篇最新發表英文論文,就論文的方法和結論進行介紹,評價文章設計、方法學及結論是否存在缺陷,并提出自己的評論。通過這種方法,日積月累學習先進經驗,提高科室臨床醫生的科研與學術水平。就科研方面來說,科室開展的所有科研課題,除必須嚴格遵守醫院規定的科研程序和要求外,在讀研究生論文的目標雜志全部要求為投SCI收錄雜志,投中文雜志必須先投“中華麻醉雜志”和“臨床麻醉雜志”,以擴大醫院和科室在業內的影響。目前,科室專題講座、晨課和科研討論做的不錯,雜志俱樂部和病例討論,特別是麻醉學的病例討論尚嫌不足。
記者:科室臨床工作非常繁忙,您和同事們是怎樣兼顧臨床、科研與教學的?
安建雄:教學是一種責任,但很多人熱衷教學是他們有這樣的愛好!(Teaching is a hobby),一個醫生因為有教學和科研才讓工作更有興趣,才可以增加醫生對工作的熱愛和幸福感。對于很多醫生而言,沒有教學和科研的生活是枯燥的。這也是很多醫生退休后仍然堅持訂閱閱讀專業雜志,積極參加專業學術會議并津津樂道地討論專業問題的原因所在。了解專業進展雖然對他們沒有實際工作意義,但的確成為他們的一種興趣。實際上很多醫生學習都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等業余時間進行的,好的大學醫院除用很多業余時間(如晨課)組織學習外,也在正常工作時間安排教學活動。我院為保證手術科室醫生的學習時間,規定每周三上午全院擇期手術推遲一小時。這實際是對醫生繼續教育的制度保障。毫無疑問,醫生只有不斷學習,掌握最前沿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醫療是醫院的今天,科研是醫院的明天,教學是醫院的未來”采訪結束時,安建雄主任如是說。
(記者:宋南)